扫一扫 关注我们
您的位置:萧山网 >  老虎洞村  >  村庄名片  > 正文

更新时间:2021-01-05    内容来源:   

老虎洞村名片

  老虎洞村依山傍水,地处古湘湖西南沿岸,从事农业历史悠久。据民国《湘湖志》载:“宋神宗朝筑为湖,政和二年(1112)杨(时)氏依山为岸筑土为塘,后历元明清各朝屡有占垦情事”。至民国时期,湘湖水面缩小,大多淤涨成陆,始扩地耕作,因湖田地势偏低,常遭水患,村民贫穷潦倒。

  新中国成立后年后,政府兴修水利,推行“三熟制”,进行园田化建设,使农业有了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生产格局,农业向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90年代末,村里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肥药供应站、种子仓库,还购置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为农户提供服务。建有茶园103亩,是“浙江龙井”的产地之一;扩大和新建果园370亩,种植杨梅、柑桔、板栗、桃子等。
  80、90年代老虎洞村工业兴起,开办了萧山工业缝纫机厂、湘湖时装厂、萧山化纤纺织厂、湘湖莼菜厂、闻堰渔业机械厂、湘湖建筑队、闻堰土方队和闻堰春江商店等多家工厂和流通企业,“沪佳”、“湘湖”牌工业缝纫机出口孟加拉、泰国、巴西、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饮誉国际市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政府对农村政策的改变,原村属企业都已转制,村里的主要收入依靠集体厂房出租、山林农田承包等,2005年村级可用资金157万元。
  2010年因湘湖二期建设,本村山林耕地全部征用,其中土地款2.3亿元中的2.1亿元,全部量化到人。
  目前老虎洞村主要依靠村级留用地的开发发展集体经济,特别是2012年第一块留用地启动以来,村级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2014年村级可用资金达到750万元,已连续三年分配红利福利1600万元。

  漂亮宽敞的自建别墅,红花绿叶的人居花园,平整宽敞的柏油村道,设备齐全的健身球场,气派典雅的文化礼堂……昔日破旧的小村庄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老虎洞村,已经华丽蜕变为一座休闲之都的现代新村。
  坐拥古湘湖,宜居老虎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居住的优越性。每家每户的小别墅、小花园让外人羡慕不已,而正在开发的高档楼盘更将提升老虎洞的人居品质,成为人们安家置业的理想所在。
  老虎洞村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勾践卧薪尝胆地、中华名刹莲华寺、千年古迹秦王渡等等众多景点、古迹已经吸引着世人前来寻访。随着湘湖二期、三期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湘湖五大景区之一的老虎洞景区将在今后大放光彩,规划中的渔歌晚唱、双尖积雪、古越琴音等美景将逐一呈现,这里将成为湘湖闻堰的亮点、萧山旅游的亮点。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是老虎洞村最重要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资金实施了环境整治、道路提升、绿化亮化、通水、通电、通气和截污纳管等工程;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努力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建立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为确保治安稳定,村建立了警务室、治安巡逻队、民兵应急队、治保调解队,深入开展“平安村庄”的创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
  立足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结合本村特色,大力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实施了“全域景区化”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品牌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等,成功实现了浙江省卫生村的创建,并获得萧山区生态村、新农村建设优胜村、文化村、信用村、先进党组织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6年5月,老虎洞村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通过2个月的整治,拆除了辖区内的阳光房、彩钢棚房,拆除了影响道路美观和出行的附房,清理了各种堆积物不计其数。对全村主要道路浇筑了柏油,对部分自然村立面进行了改造,拓宽了道路;新修建花坛19个,新建停车场21个,累计增加车位300余个;增加文化长廊30米,新建菜场、老年活动室、灯光球场、戏台各一个;拓宽小巷3条,翻新和建造公厕6个。通过整治,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人文老虎洞,湘湖美家园”。我们相信,在全村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一个宜居、宜游、宜生活的文明幸福的诗画家园,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在世人面前,实现老虎洞村民心中的中国梦!

  老虎洞景区位于湘湖二期区块西南部,由南北向延伸的老虎洞山山体和山前平缓坡地构成。总面积82.60公顷(1239亩)。
  规划的老虎洞景区具有休闲旅游、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规划在老虎洞休闲旅游用地内增加公共空间,引入湖水,增加青山张休闲会馆、湘河茶室、休息亭廊、观景平台、滨水广场等休闲服务设施,并设置青山张码头和将军山码头,整治周边环境,变居住用地为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于老虎洞山山麓设置艺术家沙龙,作为艺术家创作、展览、交流的集聚地。规划于老虎洞景区的西南角建设老虎洞村戏台广场,戏台广场为通往莲华寺和老虎洞景点的香道入口处提供了一处服务场所,同时也弘扬了越剧文化,规划后该景点名为“古越琴音”。规划对老虎洞山的原有景点老虎洞和莲华寺进行保留保护,并在规划中控制莲华寺总建筑面积,对其环境进行美化,并根据莲华寺的建筑特点,规划此景点为“莲华悬空”。
  老虎洞为传说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规划在设计中深刻的挖掘了“卧薪尝胆”这一文化渊源。同时,规划梳理了通往老虎洞和莲华寺的香道游线,使其具有一定的景观和文化上的标识性;规划增加了一条通往狮子山景区的香道,加强老虎洞景区和狮子山景区之间的联系。此外,规划在老虎洞山中视野开阔处适当设置观景亭,在将军山设置汇观亭,名为“江汇云观”,凭栏远望,可见三江交汇的壮观景象。规划保留湘河(东风河)南部约1500米的河段,在湘河与湖面之间设计一条景观堤,增添了水面的层次,还承担了一定的交通功能。规划保留了海洋学校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和原有操场,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建与景区风貌相统一的建筑,作为湘湖国宾馆。
  此外,老虎洞山的双尖山峰,挺拔突兀相对而立,每当下雪,双尖皆白,景观尤为壮观,是湘湖“双尖积雪”的景致所在。

  北与滨江区长河街道杨桃弄自然村接壤,西连浙江省淡水试验场和浙江海洋学院杭州校区,南临古湘湖,背靠老虎洞山美女坳,区域面积0.70平方千米。清朝中期,因此地曾有陈姓人士为上坟烧香建造的河埠,故名。该村东有美女山,西有乌龟山,山坳中又有终年不断的一泓溪水;村北山上有桂花坟等名贤古墓;村西原建有坟庄屋和石牌坊。1990年,有村民30户119人。韩为大姓。至2009年底有人口140人。是年底因湘湖二期开发被搬迁拆除。至2015年底居住在相墅花园人口144人。

  东连浙江省淡水试验场和浙江海洋学院杭州校区,西接村保健站,南临东风输水河,背靠老虎洞山,区域面积1.36平方千米。宋末元初,张氏祖先从萧山迁居于青山脚下发族,故名。村东有一座古老的后王寺,寺前有5棵大樟树。村前河道,东架有东木桥,西建有西木桥(现均为混凝土砼桥)。1990年,有村民300户745人。张为大姓,另姚、孙姓人士也较多。至2015年底有人口940人。

  东连村保健站,西通莲华寺上山路,南临东风输水河,北靠老虎洞山,区域面积0.40平方千米。清初,因村中原有一狭长的池塘,故名。一直为村办公所在地。村北山上莲华寺,历史悠久。1990年,有村民40户145人。张为大姓。至2015年底有人口194人。

  东接莲华寺上山路,西连湾里张,南临东风输水河,北靠老虎洞山,区域面积0.30平方千米。清初,因该村地势较低,山上又常有洪水发生,常年积水较多,故名。新中国成立之初,村东有座桥,桥北有座凉亭,香客较多。村北原有一棵大樟树和大继枫树。1990年,有村民40户121人。张为大姓。至2015年底有人口180人。

  东连水园里,西靠狗山,南临东风输水河,北靠狗山,区域面积0.40平方千米。因村前有一个湖浜。清初,村中有一条弯曲的行人路,以张氏为大姓,故名。1990年,有村民40户141人。至2015年底有人口158人。

  东连湾里张,西接王家庄,南临东风输水河,北靠狗山,区域面积0.40平方千米。因狗山位于老虎洞山(又名青山)的西端,故名青山头。清朝初期,萧山东门蔡家迁居于此发族。村西原有一座小庙。1990年,有村民60户277人。以蔡氏为大姓。至2009年底有人口347人。

  东临狗山,西通湘湖路,南临东风输水河,北靠世外桃源休闲风景区,区域面积0.70平方千米。据传清朝初期萧山东门王家迁居于此,先在田畈里建了庄屋,后繁衍发族,故称王家庄。新中国成立之初,村东、村西均有一课大樟树,村北有一个双泉浜,并建有一座洪板桥。1990年,有村民60户,233人。王为大姓。至2015年底有人口299人。

  在吴越争霸时期,老虎洞山是越国的军事前线阵地,即固陵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越国,濒海襟江,制船业发达。公元前506年,越王允常命大夫范蠡在浙江口筑固陵军港,以屯大船军。固陵港是与固陵城相配套的一项军事港口工程。固陵港是由范蠡主持兴建的,因而又名范港。固陵是越国屯兵的军事城堡,山下固陵港则是水军基地,越国水师在此驻守。
  作为可同时驶出数百海船、出兵上万的大海港,固陵港四面环水,以为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呈为两列,各山前伸后缩,错落有致,山随水转,水随山绕,山水相依,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江湾、海湾(城山、老虎洞山、蒙山、菊花山北是海湾)。
  固陵港是越国第一大军港,也是我国最早的军港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固陵军港建成后不久,允常主动出水师伐吴,湘湖成为吴越交锋的重要 战场。越王句践的多次水上军事行动,都是从这里出发,留下了“馈鱼退敌”、 “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句践灭吴的几年后,越国庞大的水军船队,由固陵港出发,经浙江,绕东海北上,攻占瑯琊(今山东胶南),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从此,越国称霸中原,句践遂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位霸主。
  固陵港建造之早、规模之大、活动之多,在中国古代海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老虎洞山古时称为连山、青山,当年秦始皇南巡后,在此渡过钱塘江回京;他的一名爱妃因为途中病故,也葬于此山。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连山在县西二十里长岗九里,旧经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今石柱数十列于江际,傍有小山号石,少其井上广下曲秉烛而入不尽数十阶相传妃子墓”。
  《萧山水利志》大事记中有这样的叙述:“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皇南巡祭禹,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向西狭处游,经潘漓(今萧山)诸暨达绍兴,回巡后在连山(今湘湖青山)港口登船北趋”。
  据民国《萧山县志》引明《一统志》云:“连山,一名青山”,“连山在湘湖北今老虎洞处,又名青山,有青山张村(现闻堰街道境内)”。

  老虎洞山,又名青山,曾名连山,位于越王城山以西,有主峰海拔 218 米。山上石奇景秀,可俯瞰三江美景,山顶处最适合饱览闻堰风情,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田畴民舍尽收眼底;西南方向可见三江口和横跨江面的袁浦大桥。三江归帆,渔浦烟火,旧时“萧山八景”中的“渔浦烟光”,即指此美景。

  老虎洞山山腰处有一老虎洞,山因洞而得名,相传为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之处。老虎洞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以容一成人轻松上下,洞的中部有一个较宽敞平整的穴位。上下贯通,弯弯绕绕,约有 10 余米,只能容一个猫腰进出。从下往上爬出洞口,只见奇石兀立,松竹摇曳,石洞之上的石壁上有浅浅的 “老虎洞山”四字,边上有一石虎,形如猛虎下山,怒目裂嘴。
  相传,双峰尖下石洞内栖息有凶猛的老虎,常出来伤害人畜。一天观音大师经过此地,才知百姓深受虎患之苦,于是打开佛宝,收虎于仙界紫竹林中,从此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观世音菩萨好生之德,人们在老虎洞前建造了观音洞,取名为莲花庵。故青山俗呼“老虎洞山”。
  老虎洞东原有一亭,名“尝胆亭”,明朝学者刘宗周曾在柱联上有诗题曰:“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以纪念越王勾践。今无存。

  老虎洞前的莲华寺,古时为“湘湖八景”之一。寺院依山而建,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在青山之中、峰际崖边,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临空而起,因此又名悬空寺。
  《萧山市志》载:莲华寺,旧称莲花庵,亦名莲华禅院。据史料记载,寺院初建于宋,重建于清道光年间,时称莲花庵,有屋 15 间,尼姑 8 人。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筑堡占据,尼姑逃尽。20 世纪 50 年代,仅存观音殿、元帅殿尚有人照看,“文革”中被毁。后该寺逐年修复,有大雄宝殿、圆通殿、三圣 殿、天王殿、钟楼、宿舍数十间,还建有三江宝塔。
  1998年,莲华寺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寺院。1999年被评为杭州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0年作为中国千座名刹入选《中华佛教二千年》经典纪念画册,画册云:
  “莲花寺建筑纯属民间艺工自行设计建筑,依山随势,不拘形式。殿宇之间错落有致,风格独特。远看莲花寺似一件精美绝伦的浮雕艺术品,金灿灿地矗立于苍翠碧绿灌木丛中,于三江亭、远望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合之处),波光粼粼,船来舟往,无限风光。老虎洞的巨石上,一尊由岩石和茅草自然融合而成的观音头像,法相庄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人称‘活观音’。”

  1980年,闻堰境内发掘出石钻、石斧,据初步考证是新石器时期或商、周时期的文物。
  1992年4月下旬,老虎洞村村民张连法和湘湖农场化纤厂职工沈法顺在定山压湖山发现钱范、钱币与铜镜,同盛在一只陶罐内,被采石场石炮炸散,其中5方钱范和此范所铸的70余枚钱币上交萧山文物部门。据市文物部门鉴定,为新莽时期(9~23)的“大泉五十”钱范。
  2007年1月14日,萧山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老虎洞山南面一穴砖砌古墓中找到一面做工精美的铜镜和一些陶罐;经专家鉴定,是一面汉代铜镜。该铜镜直径为15.7厘米,镜缘为0.5厘米;中间是圆钮柿蒂纹,四周有八个乳钉,四方环饰着青龙、白虎、朱雀、神武等禽兽图像;镜子边缘还有一圈装饰性的图案,做工精美。铜镜保存完整、较清晰,是萧山出土的同类文物中比较少见、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
  2008年3月18日,闻堰街道原人大主席张百逸在住房后黄泥开掘地发现陶罐,上交给区文物部门,据鉴定属于东汉时期的文物。
  2013年3月21日至7月31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老虎洞村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方发掘130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发现大量柱洞群、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遗物;共布探沟40条,涉及面积约38000平方米,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34座,墓内出土各类遗物255件(组)
  老虎洞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它为深入研究浙江乃至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也对深入古代丧葬习俗提供了众多重要的线索。遗址内大量印纹硬陶、原始瓷和夹砂陶的发现对研究越文化及先越文化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华克勤墓

  明·山西布政使华克勤墓在湘湖青山之西。华氏族谱克勤字无逸,闻堰潭头人。元末隐居延庆寺,明洪武七年奉使日本称旨高皇命返,洪武十年举贤良方,任山西布政使。

  来衡墓

  孝子来衡墓在湘湖大石坞,即今老虎洞村陈家埠东侧山坡,有手植双桂,迄今犹存,坟名桂花坟。

  汉代墓

  2007年1月,考古人员在老虎洞村青山张自然村发现一座砖砌古墓,其底部砖块为人字型排列,墙壁则使用错缝叠砌。考古人员根据古墓的材质筑法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是一座汉代墓穴。


作者:kongnahui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