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凤凰村  >  红色凤凰  > 正文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之一—— 杨之华:投身革命不言悔

更新时间:2012-07-06    内容来源:   

  【人物名片】

  杨之华(1900—1973):浙江萧山人,瞿秋白妻子,中共“四大”、“五大”和“六大”代表,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暴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国际部部长、副主席等职。她带领女工争取权益,注重妇女问题研究,撰写大量有关妇女运动和女工问题的文章,成为研究中国妇女运动史的重要文献。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之一——

  杨之华:投身革命不言悔

  记者 阮蓓茜 袁艳

  走进位于武汉市武昌都府堤20号的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列室,一张有些模糊的男女合照引起我们的注意。男士文质彬彬、长身而立,女士一头短发、笑靥如花,旁边题字“最可纪念的一日,一九二七、四•二八、武昌第一小学”。“这是与会的革命夫妻代表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中共五大召开期间拍的……”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定格的影像仿佛鲜活起来。

  独立女性:

  投身革命作选择

  杨之华出生在杭州萧山坎山镇三岔路一个绅士门第,在杭州第一女子师范、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后,赴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并参与了衙前农民运动。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都陈列着杨之华的照片。追寻着她的革命之路,我们对这位浙江老乡不禁充满敬意。1923年,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读书。在这座革命熔炉中,杨之华与其他进步同学一起参加了许多社会工作。1924年,她向学校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在参加党的活动和斗争实践中,她不断成长。当年,由瞿秋白和向警予介绍,杨之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我今年24岁,和当时的杨之华年纪相仿,她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敢于跟命运作斗争,可我经常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顿,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纪念馆里,新疆大学的大四学生朱锦芳细细地浏览着杨之华的照片,久久不愿离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在这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们拿起枪杆子,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她陷入沉思。

  24岁,年轻的杨之华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开始广泛创办工人夜校,杨之华参加了这项工作。她穿上工人服装,深入到一些女工多的工厂,创办女工夜校,和广大女工姐妹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

  在“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武装起义中,杨之华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发动组织女工上街游行,进行宣传、募捐、救护伤员工作,使上海女工成为罢工斗争和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

  红色伉俪:

  “秋之白华”传佳话

  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橱窗里,我们看到一枚别针,岁月早已将表面的金色褪得暗沉,上面“赠我生命的伴侣”的刻字仍依稀可见。这是瞿秋白赠予杨之华的信物。在后来瞿秋白遭遇迫害、分离永别等数十年风雨中,杨之华一直佩戴着它。

  1927年4月12日,中共五大召开在即。作为党的五大代表,杨之华收到一封来自武汉的电报,让她启程赴会。瞿秋白见到杨之华,愉快地对她说:“我们离别一个月,革命的进展比一年还快!”他取出3份文件交给杨之华,分别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手稿和《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手稿。瞿秋白对杨之华说:“这是我在武汉和你见面的礼物。”

  恰恰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以及对党的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任凭血雨腥风,他们高昂不屈的头颅,两颗心互勉互励。后人所说的“秋之白华”的佳话,取自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印章“秋白之华”,转为“秋之白华”,意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采访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时,我们看到杨之华的女儿瞿独伊提供的一张父母婚后合影。相片无不透露出这对红色夫妻在革命年代相互扶持、淡定从容的情怀。

  汉口原英租界辅义里27号,是当年杨之华和瞿秋白在武汉时的临时住所。在八七会议纪念馆寻访时,按照纪念馆讲解员提供的线索,我们来到杨之华和瞿秋白的故居:吉庆街。

  这是一幢红顶白墙的房子,它就是辅义里27号,如今的吉庆街126号。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瞿秋白夫妇就住在这栋小楼的二楼,共同探索中国革命事业。现在,当地政府将其上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修复以供后人参观。

  “这两位青年革命家的爱情,是建立在革命第一、事业第一的崇高信念基础上的。”寻访的大学生蔡永华动情地说。的确,奔波、离别,甚至随时可能遭遇的逮捕和牺牲,都不能够迫使他们放弃革命事业,他们的每一次重逢,又成为新的奋斗起点。

  艰难岁月:

  革命必胜铸信念

  1927年5月9日结束的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瞿秋白、杨之华都当选。

  我们穿行在武汉的革命遗址,眼前似乎浮现着这对革命夫妇忙碌的身影:他们奔波于中共中央各机关与武汉国民政府之间,在工农群众中宣传发动革命……

  我们无法想象,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们搬过多少次家,每当党的某个机关遭到破坏,或是叛徒告密,他们就要换住所。“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杨之华不顾白色恐怖,恢复妇女工作,同时努力协助瞿秋白筹备召开“八七会议”。

  艰难岁月并没有消磨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我既然革命,被捕是难免的,革命难免会有牺牲。”“如果要死,就一起去死吧。”他们经常谈论生死,而杨之华认为,瞿秋白的才智有益于人民,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常常把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1934年1月,瞿秋白由组织安排,只身一人前往中央苏区工作,这次分别竟成为这对夫妻的永诀。

  1935年6月,瞿秋白牺牲。悲痛欲绝的杨之华不顾家人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杨之华对母亲说,她选择的道路,她就要坚决地走下去!为了革命,秋白已先她离去了,她也要义无反顾。

  全国解放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国际部部长、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女工部部长。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文革期间,她遭受迫害。1973年10月20日病逝。

  浙江工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学生来飞翔说,杨之华的坚毅、沉着,表现出一位女革命家的高尚品格,令人肃然起敬。(阮蓓茜 袁艳)



作者:金振未  编辑:孔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