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凤凰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年夜饭开席了!团圆,才是家的味道

更新时间:2023-01-01    内容来源:萧山衙前   

串街走巷,人来人往,总有一种味道停在记忆的深处,能叩开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衙前融媒体中心现推出全新美食栏目《衙前至味》,让我们循着形形色色的美食,一同探寻衙前的独特风味。

立冬已过,寒风渐起,天蒙蒙亮,衙前镇凤凰村的陈家父子便裹紧了外套,将手里各色的袋子提上车后,匆匆驶出家门。

来到目的地,迎接他们的人睡意朦胧,“来了,东西给我吧,今天要辛苦你们露两手。”

他们并不是什么“特工”,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宴席厨子,今天,他们要去亲戚家主持一场年夜饭。

几十块到近万元一桌

三鲜、东坡肉、农家小炒是必上的菜

父亲陈长法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入行,跟着师傅学艺十多年后出来单干,从业已有40余年,大家都叫他“老陈”“陈师傅”。

“小陈”陈明16岁开始在职技校学习厨师专业,毕业后在饭店上了几年班,随着承接的宴席越来越多,他也回到家里跟着父亲一起干,算下来也有10年的光景了。

都说“上阵父子兵”,父子俩配合宴席已有上千次,基本都在衙前、瓜沥还有绍兴的钱清等范围。小陈主要负责切配,老陈主要负责掌勺,两人配合亲密无间,几乎不需要语言上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便心领神会,对于儿子的手艺,老陈还是很放心的,只是做菜间隙,还是会不时过来“关心关心”,嘱咐几句。

“我开始做厨师的时候,几十块钱一桌都烧过,人工费只收5角钱起,现在基本都要上千元一桌了,豪华一些的,那就上不封顶了,人工费也是150元一桌起。”老陈说,价格上去了,吃的菜自然也越来越有“档次”,以前还有猪肝、牛肚这些,现在这种内脏都已经上不了台面了。

父子俩一边备着菜,一边嘴上也没停着,介绍起了今天的“菜单”——今天年夜饭算不上豪华,但许多菜都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我们自己人吃,讲究的还是一个做得用心、吃得习惯”。

一共26个菜,其中,三鲜、东坡肉、农家小炒是必上的菜,其余的海鲜、大肉、时蔬等,也都是大家爱吃的,他们说,现在很多人喜欢请厨子到家里做饭,一个是性价比高,还有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了。

吃饭的桌子从院子摆到了一楼,老陈说,别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院子,以前很多人条件有限,摆个宴席,都是从一楼摆到三楼,有时候还要借用下邻居家场地。

除了价格,大家也开始关注菜品的工艺到摆盘甚至要用的餐具,因此也更加考验厨师的水平,对此两人颇为自信,“如果我们做得敷衍,一次两次以后肯定就没人找我们了。”老陈又指了指灶台,他做菜的场地和厨具也已经“鸟枪换炮”,从土灶到临时的灶台到煤气灶,火力足,烧出来的菜才够味,“就像大家的日子,也是越来越红火啊!”小陈打趣道。

两代人40多年

磨练了手艺 也见证了变迁

回忆涌上心头,老陈开始“遥想当年”——他说,80年代前后,自己接的一年到头可能也就2到3次,经常要去接一些其他活,才能够补贴家用,慢慢等到2000年以后,“生意”才越来越好,喜宴、丧宴、周岁宴、年夜饭等等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一年里超过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宴席上,“想要挑好日子、好厨师,起码都要提前好几个月,甚至一年预约。”

如今从事这行的厨师也越来越多,但老陈和小陈几乎不愁接不到单,这背后除了对他们手艺的认可,也是一份坚守的承诺,“来请我们就是一份信任,而且都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日子,除非东家说今天不做了,或者一些不可抗力,我们俩都是风雨无阻。”

最忙的时候,父子俩连着很多天凌晨两点收工,五点多又要开工,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他们也练就了一身“随时入睡”的本领,采买海鲜回家的途中,老陈斜靠在车门上开始闭目养神了。

或许今天是在自己亲戚家,两人明显显得轻松许多,或许是今天的人数并不算多,总共10桌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亦或许常年在外奔波,父子俩跟家人吃年夜饭的机会屈指可数,这难得的机会,也让他们对今晚的相聚多了一份期待。

席间,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互诉家长里短和这一年间的酸甜苦辣,能帮忙的,也不时过来搭把手。之前准备得妥当,26个菜半个多小时便陆续上桌了,一晃眼便已经叠到了第三层,小陈打趣道,“我的目标就是让大家吃了明天还想吃,这就算成功了。”

席间,一旁的老陈又补充道,以前吃年夜饭可是“大事”,几乎是人人必到,大人小孩凑在一起,热热闹闹过一天。现在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年夜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年味虽淡了些,可只要一到灶台前,自己记忆里的那些画面,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作者:  编辑:孔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