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27 内容来源:记者 靳林杰 韩杰 实习生 蔡之玥
徐国安:从采购负责人到耙螺蛳非遗传承人
在衙前镇杨汛村南端的西小江上,徐国安站在船头,左手将耥斗放到水底,再用右手将耙放到水底,像扫地一样捣鼓了一阵,等到耥斗拉上来后,里面就有了将近两斤螺蛳,这样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近千次。
在2024年4月启动的第九批萧山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工作中,杨汛村耙螺蛳入选,而徐国安成了这项非遗的传承人。
事实上,徐国安真正以耙螺蛳为业仅3年时间。3年前,57岁的徐国安离开了玻璃厂采购负责人的岗位,回到杨汛村,在村里老师傅的动员下,开始尝试这份行当。
“小时候自己就会跟着长辈一起在木船上耙螺蛳,年过半百再次尝试有种别样的感觉。”徐国安说,在尝试几天后,发现耙螺蛳不仅能增加家庭收入,还能锻炼身体,并且自己爱上了那种竹耙起落间螺蛳翻涌的场景,就自己买了一艘小船,坚持到了现在。
耙螺蛳能够成为非遗,自然也是一门考验身体素质和技巧的手艺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徐国安说,首先,要学会如何在船上站稳,没经验的人一不小心就会翻到河里去。其次,不会技艺的门外汉,用力一耙,装不进耥斗,都要漏掉的,往往辛苦了半天,1斤螺蛳也捞不到。
“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对耙螺蛳的地方,螺蛳这个东西,有的地方就会经常有,没有的地方就怎么也耙不到,所以有经验了之后,就知道要去哪些地方耙螺蛳了。”徐国安说,从衙前到临浦,这一段的西小江哪里有螺蛳,他都已经了然于心。
耙螺蛳确实是个辛苦活,往往一人一船,便是十多个小时。徐国安一般下午两点出发,忙到凌晨两三点再返回到家。“因为夜里耙螺蛳更好,这个时候周围环境干扰少,螺蛳会沿在上面,拿手电一照就能发现,可以耙更多一些。”徐国安介绍,除了耙螺蛳,还要做好整理工作。螺蛳一般是夹杂在污泥、小石块中间,需要用江水洗干净,再将螺蛳倒到盘笪里挑拣干净杂物,这样上岸后可以直接装袋售卖。
刚开始徐国安一天能收五六百斤螺蛳,而如今平均一天能收获上千斤。“这些天来收购的摊贩,按九毛五一斤的价格收走,一天就能收入近千元。”退休后还能为家里多添一笔收入,徐国安感到很自豪。“如今做一天休一天,每个月能帮家里增收近两万元。”
除了经济收入,徐国安感受最明显的还是身体变化。耙螺蛳是个体力活,对臂力、腰腹都是不小的考验。“最开始100斤重的螺蛳需要两个人一起抬到岸边,如今我自己扛起来轻轻松松,别人都说我看上去不像60岁。”
有了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徐国安也感觉到有些压力。“这个身份让我有了推广耙螺蛳的责任。”徐国安介绍说,兴旺时,70%—80%的村民都依靠耙螺蛳为生。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产业慢慢没落。但最近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申报、央视报道等的影响下,杨汛村的耙螺蛳又吸引了不少关注。
“但还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村里耙螺蛳群体中,50多岁已经算年轻的了。”徐国安说,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接受耙螺蛳,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让以后的西小江上能够继续热闹起来,再现百条小船统一出发耙螺蛳的盛况。
作者: 编辑:孔纳慧